哪些股票配过股 校勘名著《举正》,如何在秘籍善本的加持下,为后人提供借鉴?_韩集_方崧卿_典籍

发布日期:2025-04-28 21:40    点击次数:102

哪些股票配过股 校勘名著《举正》,如何在秘籍善本的加持下,为后人提供借鉴?_韩集_方崧卿_典籍

在校勘过程中,秘籍善本固然是方氏的重要依据,但方崧卿往往不满足于此哪些股票配过股,而是广征博引,或从文字音韵上得出结论,或从语源上进行说明,或以历史史实加以认证,灵活的方法以博学的知识为基础,使得《举正》成为一部校勘名著。

认为方崧卿在具体校勘过程中确定“误字”的方法主要运用了以下五种:以文献典籍订误,以字形、字音、字义订误,以宋本韩集订误,以古代常识和史实订误以及多种勘正方法共同订误。其实,本文分类方法可以归入校勘方法中。

以文献典籍订误主要运用了对校法、他校法、引证法。对校法,就是用同一部书的各种版本相互校勘的方法,方氏使用了较多有价值的韩集刊本,比如祥符杭本、嘉佑蜀本、秘阁本、南宋监本等;他校法,指以他书校本书。

《韩集举正》订正“误字”的方法

方氏取《庄子》《国语》《史记》《汉书》等考用字之祖;引证法,即引证前人研究的成果,方氏吸取了前代、学者的校勘成果,他所用到或转引的校本有欧阳修本、柳开本、沈晦校本等。

展开剩余87%

理校法,无书本依据只能进行逻辑推理,以字形、字音、字义订误与以古代常识和史实订误主要运用了理校法。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判断其书中的错误,以宋本韩集订误主要运用了本校法。

一以文献典籍订误

1、方氏引校中唐至南宋文献九十种

《举正》校语中大量录存了据校版本情况。这些校本的存在,不仅能够反映韩集在唐宋时的流传情况,而且能显示出中唐至南宋初年韩集文本整理与文本研究兴盛繁荣的局面。刘真伦(2007)在《汇校》一书附录二“《举正》引用文献提要”考察出《举正》所引校的唐宋文献七十种,但只列出六十六种,时景元、刘仲忱、《登科记》《唐历》四种没有被列。

2方氏引校经史子集各部文献

方崧卿在《举正叙录》中叙述道:“洪庆善云韩文旧本未经前人校正者往往与石本同,故尝参唐历以稽岁月,摭史传以订姓名,由《毛诗》《楚辞》以求用韵源,取《庄子》《国语》《史记》《汉书》以考用字之祖。”由此可见,《举正》引校的文献遍及经、史、子、集各部,其文献价值还有待发掘。

从方崧卿“误字当刊”部分引用的典籍数量上看,方氏多取《史记》《汉书》《国语》《礼记》《庄子》《楚辞》《文选》等典籍,这和《举正叙录》所言完全重合。此外,方崧卿引校的文献典籍种类十分多样。在这些典籍中,有一些现已失传,比如晋·吕忱的《字林》等,这些失传典籍可据《举正》辑佚。

二以字形、字音、字义订误

方崧卿在对韩愈文集进行校勘时运用文字音韵知识对古籍文字进行考证。本节主要分为以字形订误、以字音订误、以字义订误三部分。

1、以字形订误

《举正》中多处出现因字形而误的例子,这些类型多为文字笔画缺省、添笔、形近或部件改换造成,然而方氏在校勘此种类型时明确采取“某字近某字”的形式进行说明的较少,仅有3例。

韩集卷十三《蓝田县丞厅壁记》方本“谚数慢必曰丞至以相訾謷”句。按:《汇校》南宋监本原文误作“劾”,《举正》订为“谚”。方氏在此处已经考察出“该”与“谚”为字近而讹。“谚”含义为谚语,“谚数慢”含义为民间谚语列举闲散多余的官职,“该”“劾”与文义不符。

《举正》中以字形订误的例子还有:卷一《复志赋》订“脩”为“循”,卷二十二《祭河南张员外文》订“虐”为“虎”。

2、以字音订误

方崧卿精于音韵之学,在校勘过程中他经常运用音韵知识确定正字。按:《汇校》南宋监本原文误作“纎”,《举正》订为“攕”。此为方氏根据反切注音“所咸切”确定的。之后,方氏又列举《诗》《说文》《石经》以及苏轼的诗句说明典籍中多用“攕攕”。最后,方氏用未尝踰韵最终确定“攕”字为正。

以诗用韵订误,《举正》中以诗用韵订误的条目有13条。其中,以诗句叶韵订误的条目有8条,以古韵订误的有5条。

按:《汇校》南宋监本原文误作“渴”,《举正》据唐本订为“暍”。方氏认为“渴”字在诗句中是逾韵的,所以订“渴”为“暍”。此诗原句为“若饮水救暍”,“救暍”的含义为救护中暑的人。《淮南子·说林训》“救暍而饮之寒”及唐·杜甫《七月三日戏呈元二十一曹长》“武王亲救暍”皆用“救暍”一词。

《举正》中以反切订误的例子还有:卷二《送惠师》订“骞”为“鶱”,卷五《病中赠张十八》订“逢”为“逄”,卷十六《答陈生书》订“独”为“犹”等。

《举正》中以诗句叶韵订误的例子还有:卷八《征蜀》订“刀”为“刁”,卷八《城南联句》订“絣”为“并”等。《举正》中以字之古韵订误的例子还有:卷二《嗟哉董生行》订“咨”为“羞”,韩集卷三十二《唐故朝散大夫越州刺史薛公墓志铭》订“贵”为“宝”等。

《韩集举正》在文字订误上的贡献与不足

方崧卿在校勘韩集时,具有一定的成绩和意义。他的《举正》不仅是宋代校勘韩学的代表著作之一,而且在宋代校勘学史上的地位也是突出的,近来越来越多地为学术界肯定,本文对其贡献主要分为以下方面进行叙述。

方崧卿的校勘也有一定不足之处,比如他的取舍并非完全正确、其校语大多比较简单、有些证据并不十分妥当,据此本文将一一进行叙述。第一节《举正》在文字订误上的贡献

1、为后人校勘“误字”提供了方法

方氏校韩文,不仅重视孤本善本,而且还广泛搜集了前代、当代学者的校勘成果,使得他的校本十分丰富。除此之外,方氏还广征博引,或从历史事实加以验证,或从事理上进行补充,或从语源上加以说明,或从文字音韵上得出结论,方法非常灵活。

首先,方崧卿作为一个韩学专家,具有广博的学识,其对于唐代的史实是稔熟于心的,故方氏在校字时对所涉及的时间、事件、人物进行精确的考证,这给他的校勘带来了便利,也给后人校勘带来了一定启示。

其次,校勘著作对校勘者的小学功夫也是一个考验,而方崧卿在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有一定功底,故方氏校勘过程中经常利用字书、韵书考察正误字的音义,据此确定正字。再次,方崧卿注意到韩愈诗文常用冷僻生硬的字词,故其根据韩愈诗文的整体特点进行校勘。

最后,方崧卿还利用各种典籍考用字之祖,求用韵之源,由此可见旧本所得常多。另外,方崧卿在著作体例和校雠体例上也有一定创新。方氏在校勘“误字”时把改正的字红笔写,刊印时用阴文,这不始于方崧卿,但作为一种校例却是他的独创,这为后代校勘“误字”提供了一种方法。

2为后人研究“误字”丰富了资料

在梳理《举正》所订“误字”时,发现《举正》丰富的“误字”材料具有语言学意义上的价值,可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修辞学等角度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与研究,故《举正》为研究“误字”贡献了宝贵的资料。

从文字学角度看,《举正》运用了古今字、正俗字、异体字、通假字等相关知识,比如《举正》在校语中常使用“古今字”“俗字”“古字通”“或字”等字眼;从音韵学角度看,《举正》运用了重韵误刊、叶韵、反切等相关知识。

比如《举正》在用字音订误时使用了“某某切”“古音”“叶韵”等字眼;从训诂学角度看,《举正》运用了训诂术语、训诂体式等相关知识,比如《举正》在判断正误字时使用了“误”“非”“讹”“某。

二举正》在文字订误上的不足

虽然《举正》例子比较多,但是校语大多不做具体分析,比如“从谢校”“三本同”等。此外,《举正》中改正的字在出文中全被套红,所以阅读《举正》可以清晰得知方氏改正的字,但是却不是所有例子都能得知“误字”,对于这种情况需参照宋本韩集出校“误字”。无论《举正》出不出校正误字,只有少部分例子说明正误字的关系,大部分正误字的关系还需要通过形、音、义、上下文进行考察。

1方崧卿取舍上的不足

《举正》是校勘韩愈诗文集的重要参考资料,后世考辨韩文的著作中也时见引用方崧卿的成果,但是方崧卿的取舍并非完美无瑕,特别当他所信赖的阁、杭、蜀三本不相一致时,他的取舍往往有令人不能满意的地方。

朱熹《考异》以方崧卿的《举正》为底本,纠正了方氏订错的一些字。朱熹在纠正方氏错误时有些例子进行了详细说明,有些例子只用“某或作某”形式说明。

2、其说缺乏充足的证据

卷五《寄崔二十六》方本“巧能喻其诚”句。方校:蜀同,謝校。《列子》:“矜巧能,脩名譽。”巧能,以“百尺綵”而言也。閣本作“功”。

按:《汇校》南宋监本原文作“功”,《举正》据唐本订为“巧”。“巧”确为正字,“功”确为“误”字,然方解释为误。据朱熹《考异》考证,“巧能喻其诚,言崔遗我书,并新篇彩帛,巧于能达其意,犹言工于某事云尔,非以巧能为二字相连,如《列子》之意也,所以方说误矣”。

《举正》对于韩集文字得以正源具有开创之功,但仍然具有一些不足之处。此外,本文认为《举正》校语简单可能有以下两点原因:一是因为其是《昌黎先生集》的附录,一些内容也许在那些著作中已经详细论述,《举正》没有必要再重复。

二是因为当时研究韩集的著作众多,方氏认为没有必要照录,只是提到即可,故《举正》瑕不掩瑜。

发布于:天津市